4月26日,北京柳絮飘飞的一个大晴天,2012级法硕八班的29位同学乘车去上一堂具有特殊意义的课。目的地是朝阳区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他们要去那里看望垂暮之年的老人们。
简单交恰过后,同学们有序进入松堂医院古色古香的院子。几位老人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表情安详。正当大家觉得打扰了老人们的宁静而不安时,一位高高瘦瘦的白发老人主动和同学们打起了招呼。在场的医护人员告诉同学们,他是庄爷爷,很爱唱歌。庄爷爷大方翻出随身携带的几本歌集,热情展示起他的收藏,说着竟亮出依旧清亮的嗓子唱起了一曲军旅歌。同学们翻开歌集,和庄爷爷一起唱起几首老歌,几曲过后,庄爷爷脸上已泛起笑花。庄爷爷说:“都活到这把年纪了,当然要过得乐呵。”
几个同学和坐在门边轮椅上的另一位爷爷聊了起来,他当过兵,曾是恢复高考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的金融学毕业生,后来在中国人民银行财务统计岗位上工作四十多年。爷爷说:“儿子很忙,不能常来。”
院子里,带着眼镜,一身湖蓝毛衣的白发奶奶独自坐在池边晒太阳,看到同学们,她露出温和的笑容。她说话思维依然敏捷,条理清楚,双手有节奏的挥动,不难想象她青春芳华时的风采。她曾留学圣约翰大学,精通英语、法语等几国语言,离开家乡上海,在北京一待就是60多年。她是中国早期对外出口贸易的一名专业翻译,也曾在外文出版社从事外文著作编译工作。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奶奶还时不时说起几句流利的英语。86岁的奶奶说:“活到这个年岁,生活中已没什么觉得忧烦的了,一切都很好。”马振林送给奶奶一张学校的明信片作为礼物,他在上面写着“colorful life”这样的词。
下午两点半,医院为老人们安排了每日集体的娱乐时间,二十多个老人坐在院子长廊中进行简单的文娱活动。大多数老人都必须坐在轮椅上,并需要用布带固定住身体,其中几位老人的身上还残留着中风留下的肢体障碍。但他们无一例外都面带微笑,满眼专注安详的神情。一位穿着红袄的奶奶为大家唱起一首精神抖擞的《打靶归来》。杨巍带着大家一起为爷爷奶奶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让我们荡起双桨》;汪晶和庄爷爷对唱一曲《天仙配》;杜晓敏颇有架势地唱起《女驸马》,引来爷爷奶奶们的叫好和掌声。下午的阳光正好,老人们脸上也映出温暖的光彩,同学们脸上洋溢起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午后的春风里飘着阵阵欢声笑语。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又来到医院各个“爱心小屋”,看望卧床的老人们。二楼的白发老人曾是一名教师,她尽力站定,为我们朗诵起了唐诗;另一间病房的白发老人满口的牙已所剩无几,她拉着几个女孩儿的手用力说着一些叮嘱的话,笑容慈祥;三楼刁奶奶半躺在床头拉着几个同学聊起家常。同学们每每经过病房门口,老人们总远远露出和善的笑容,或轻轻挥一挥手打招呼。
从门口的爱心墙到一个个爱心屋,松堂医院成为一家充满关爱的医院。从1987年成立至今,松堂关怀医院伴随着人们对生老病死观念的转变而发展,同时也成为一个生命与孝德的教育基地。法硕八班以班级党支部的名义在松堂医院建立了一个“爱心小屋”。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八班党支部组织此次松堂关怀医院之行,让同学们上了一堂具有特殊意义的课。看着垂暮之年的老人们面对死亡脸上从容安宁的笑容,听他们讲述人生故事,正如八班班长王海龙所说:“对生命有了新的体会和理解,也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警醒”。
傍晚,同学们和医院的爷爷奶奶一一告别,伴着沉沉落去的夕阳离开松堂关怀医院。这一天的落日越发红艳。
2012级法硕八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