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中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蓟门法思法律硕士读书会(十二)——《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在教学楼205教室顺利举行。在法律硕士学院潘文博老师的带领下,法律硕士学院十名同学以自由交流的形式就《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一书进行了讨论与观点分享。读书会秩序井然,气氛融洽,讨论热烈,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开始,潘文博老师首先介绍了《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的作者概况、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研读该书的意义。《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一书描写了少年辛克莱追求自我的艰难历程,全篇以黑塞标志性的抒情笔调写就,是一部描述贯彻真正自我过程的、探索自我命运的心理小说,是黑塞纪念碑式的名作,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此书,也能学会如何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此外,潘文博老师指出,不同于以往的读书会安排,本次读书会是法律硕士学院第一次组织文学类作品的读书会,是拓宽法硕学子阅读面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参会的同学们都能从此书和读书会的交流中有所收获。
而后,参会的十名同学从文学价值、对读者的启迪意义等方面依次阐述了自己的阅读体会。陆旋舟从文学风格和创作背景的角度分析了此书的特点和文学意义,他表示自己从此书中体会到了的德国人丰富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孙丹丹结合自身经历谈了自己对此书的感受,她谈到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发现自己的“善”,也要从容地正视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恶”的一面。梁紫静同意孙丹丹的观点,她认为作者通过此书想要传递的一种辩证的世界观,这个世界并非极端的黑暗,也不是极端的光明,每个人自身亦是如此,因此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张文芊谈到,作者借助许多的隐喻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了剖析,本书就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阅读此书就像与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王晞锘则认为,该书表现了作者矛盾的心理历程,作者一方面在寻找自我,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固化自我。闫梦蕾、周润丹、孔明林、张江萍、林琳五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阐述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辛克莱“从孤独到试图合群,再到走向孤独”这一成长历程的共鸣,以及这本书对于启迪青少年个人成长的价值。
十位同学发言完毕后,潘老师对参会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并阐述了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心得体会。他首先高度赞扬了同学们认真阅读、深入分析的精神,“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同学都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后,潘老师结合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向同学们介绍了德国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学创作的特点,并由此拓展了德国电影、音乐及流行文化的发展现状。最后,针对同学们在发言中提到的成长中的迷茫和现阶段的困惑,潘老师结合自己的发展经历以及对此书的理解,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寻找到“自己”,祝愿每位同学都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至此,读书会在融洽、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