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研究所

尹 超

发布日期:2021-01-05 作者: 点击:

68026

尹 超 法律硕士学院 副教授

一、个人基本情况

尹 超,男,中共党员,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2005-2008)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2008-2011)

美国康奈尔法学院访问学者(2014.08-2015.08)

、研究领域

1.法学理论

2.法律职业伦理

3.法学教育

4.教育法律与政策

学术成果

(一)期刊类

1.《规则背后的原则——哈特法律原则观述评》,载《法治前沿》丛书之《法治与宪政》,黄河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论法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载《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2005年第2辑。

3.《法律职业教育的比较与探索——以美、德、日为例》,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4.《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兼论我国的新闻立法》,载《青年记者》,2006年第9期。

5.《美国的法律教育我们借鉴些什么》,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6.《法律职业准入的比较与探索——以美、德、日为例》,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7.《美国的法律教育与职业准入——兼谈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启示》,载《中美法律教育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8.《“同源分流”与“殊途同归”——英美法律教育发展路向之比较》,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4期。

9.“Analysia of Non-typical Employment Form: Labor Dispatching, part- time employment,Seasonal Employment and Casual Employment”,was published on “JOURNAL FOR LAW AND POLICY IN CHINA”,Vol.3,No.1,2009.

10.《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学教育》,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0期。

11.《德国法学教育在罗马法继受中的角色》,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12.《法律教育与法律文化的互适与共生》,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13.《实践与学术之间:英美法律教育发展的法哲学基础透析》,载于《法学教育研究》第2卷,2009年12月。

14.《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与教育模式改革》,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5.《英国学徒制法律教育与普通法传统的存续》,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2期。

16.《师生学术共同体与法学研究生的培养》,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17.《“社会建设”的法理基础与制度保障》,载“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8.《中国司法改革概览(2012)》,载《中国改革报告(2013)》,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19.《职业教育法的价值分析与制度构建》,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3辑。

20.《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培养目标》,载《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2016年第2期。

21.《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载《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2017年第1期。

22.《<教育2030行动框架>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走向》,载《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2019年第1期。

23.《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职业变革与法学教育走向》,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9年第1辑。

24.《美国法律职业伦理哲学:温情的历程》(译文),载《法律与伦理》,2019年第2期。

25.《普通法国家的法律伦理研究:法律和法律忠诚的起源》(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四卷),2020年版。

26.《社区忠诚:对社区律师的辩护》(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四卷),2020年版。

27.《法律忠诚与道德多元化的前提》(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四卷),2020年版。

28.《错位的忠诚》(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四卷),2020年版。

29.《律师懂的不只是法律》(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四卷),2020年版。

30.《威权主义法律伦理:布拉德利·温德尔与实证主义转向》(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四卷),2020年版。

31.《法律伦理关乎法律而非道德或正义:对评论的回应》(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四卷),2020年版。

32.《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国家战略及其启示》,载《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2020年版。

33. 《实证主义法律职业伦理的局限性:简史、批判和基础回归》(译文),载《法律与伦理》,2021年第1辑。

34.《新时代首都市民文明行为规则意识培养》,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35.《法律职业伦理的理论总结、方法交流与实践反思——法律硕士学院2021年“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载《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2022年第1辑。

36.《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译文),载《法律与伦理》,2022年第1期。

37. 《司法伦理中的公正:一种法理学分析》(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五卷),2022年版。

38. 《法律职业伦理与道德品质》(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五卷),2022年版;

39.《律师咨询中的法治与法律程序理由》(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五卷),2022年版;

40. 《法学院应该讲授职业责任、职业美德或者其他东西吗?——对卡内基律师教育报告的批评》(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五卷),2022年版;

41.《面对法律职业伦理新价值和永恒价值的律师法》(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五卷),2022年版。

42.《律师应该忠于客户还是法律,抑或兼而有之?》(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五卷),2022年版;

44. 《律师作为准公共行为者》(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五卷),2022年版;

45. 《韩国的法律职业伦理与不合伦理的实践——变迁与挑战》(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五卷),2022年版;

46. 《美国法律职业伦理教学的历史与理论》(译文),载《法律职业伦理论丛》(第五卷),2022年版。

(二)报纸类

1.《“圣殿”门前的“碑铭”》([英]劳森著、黎敏译《圣殿:1850年至1965年的牛津法学教育》书评》,载《法治周末》,2010年10月28日。

2.《从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谈开去》,载《法制日报》,2016年12月5日法治文化版。

3.《没有人天生就是堕落者——<天才枪手>影评”》,载《法制日报》,2017年11月7日法治文化版。

4.《人设不能扰乱真学问》(翟天临事件评论),载《法治周末》,2019年2月21日。

5.《北大前校长林建华:如何建设一座伟大的学校》,载《法治周末》,2019年3月7日。

6.《美国大学招生除了“后门”还有“旁门”》(“美国高校招生舞弊案”评论),载《法治周末》,2019年3月28日。

7.《观鸟社会史:人类对自然的文明觉醒》([英]斯蒂芬·莫斯著、 刘天天译《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书评),载《法治周末》,2019年4月4日。

8.《直面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何怀宏著《活下去,但是要记住》书评),载《法治周末》,2020年3月28日。

9.《在历史的镜鉴中追寻现实的正义》(何怀宏《正义:历史的与现实的》书评),载《法治周末》,2020年5月16日。

10.《宪制视角下的中国变革》(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书评),载《法治周末》,2020年7月18日。

11.《从以案说法、以理释法到以法载道》(罗翔《刑法学讲义》书评),载《法治周末》,2020年8月15日。

12.《古典中华法理的经典诠释》(黄源盛《汉唐法制与儒家传统》书评),载《法治周末》,2021年1月28日第11版。

13.《在反思中面向未来》(“2020十大法治图书”书评),载《法治周末》,2021年1月7日。

14.《一场跨越百年的种族血债》([美]帕克特里·菲利普斯著、冯璇译《根部之血——美国的一次种族清洗》书评),载《法治周末》,2021年5月27日第12版。

15. 《线上法院:重点是所向,而非所在》([英] 理查德·萨斯坎德著、何广越译《线上法院与未来司法》书评),载《法治周末》,2021年6月19日。

16.《回望的过往与前瞻的序章》(“2021十大法治图书”书评),载《法治周末》,2022年1月13日第9版。

著作

1. 专著:《法律文化视域中的法学教育比较研究——以德日英美为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2. 译著:《法律人与法律忠诚》(温德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 译著:《法哲学》(菲尼斯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 译著:《伦理与法律:导论》(温德尔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荣誉奖励

1. 论文《法律职业教育的比较与探索——以美德日为例》,于2007年11月获得第一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2. 2009年12月,获得第4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金。

3. 论文《美国的法律教育我们借鉴些什么》,于2012年1月获得第二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4. 专著《法律文化视域中的法学教育比较研究——以德日英美为例》,于2013年10月获得第三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5. 论文《实践与学术之间:英美法律教育发展的法哲学基础透析》,于2017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6.“学训一体”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的开创实践与创新推广,获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7.“学训一体”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的开创实践与创新推广,获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二等奖。

8.  论文《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职业变革与法学教育走向》,于2021年10月获得“第七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上一篇: 褚 宁

下一篇: 徐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