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培养 > 教育教学研究 > 正文

【新闻】法律硕士学院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3-01-09 作者: 点击:

2023年1月5日,法律硕士学院线上举办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研讨会,会议主题为“涉外律师项目课程建设与学位论文指导”。学院副院长刘智慧主持本次会议。涉外律师项目特聘实务导师、涉外律师项目校内导师、涉外律师项目课程任课教师、校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万青、学院领导及相关教师、涉外律师班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法律硕士学院院长许身健教授开场致辞。许院长提出,2017年5月3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法大,提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德才兼备法治人才”的指示。将近六年的时间里,作为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学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规律,将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使命。法律硕士学院应国需,按照国家提出的涉外人才培养计划,承接涉外律师方向培养项目,今年又开始招收国际仲裁方向研究生项目。许院长指出,法律教育有三个原则,第一要确立清晰的培养目标,第二要找到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第三要检验目标达成的程度。法律硕士学院依照该原则安排相关人才培养工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以培养卓越法治人才为目标,为此开展了多项工作。许身健指出,学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课堂是法治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致力于引进校外优质资源,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壁垒,协同培养卓越涉外法治人才。最后,许身健院长向与会的全体老师、同学送上新春祝福,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随后,主持人刘智慧教授介绍了学院涉外律师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包括师资构成、培养方案修订、双导师配备、管理服务措施、实践训练课程设置等,让与会人员对涉外律师项目目前状况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主题发言环节共有8位教师代表发言,主题涵盖师德师风建设、具体课程教学经验分享、论文选题以及涉外律师项目学位论文指导等方面。

党委书记韩文生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师德师风建设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他提出,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强调“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是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风师德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院教职工、兼职教授队伍和校内导师队伍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师风师德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研究生班主任工作项目”“十大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活动”入选学校师风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开展时间不长,课程能力建设需要继续提高。期待全体校内外教师继续贡献聪明才智,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涉外法治人才,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社科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苗鸣宇就涉外法律谈判实务课程分享教学心得。苗鸣宇老师开课前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法律谈判的认知和过去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反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关注因疫情只能线上上课的学生感受,在课堂中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和修正。结课时,苗鸣宇老师再次对学生开展调查,学生给与了更多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比较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苗老师认为,对于涉外学生培养的案例教学,必须立足新手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改变自我认知,通过寻找合适的案例,分配势均力敌的对手,让学生体会到博弈的乐趣,并循序渐进对于案件不断深入和多层次分析,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循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金杜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涉外律师项目特聘实务导师刘新宇以“国际投资与贸易领域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论文方向”为主题发言。刘律师有多年为法大研究生开设涉外律师实务课程的丰富经验,并于2022年上半年为首届涉外律师班讲授国际投资与跨境贸易规则(双语)课程。他指出,由于同学们的非法本背景,法学基础相对较弱,因此必须注重法律思维的培养,加强写作和检索能力训练,并立足中国法进行涉外法律学习,外国法即使全面铺开也未必适合过分深入教授。刘新宇律师认为,学生培养可以实现学校和社会的联动,通过律协这一组织开展系统规范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务专家讲座和相关实践训练。就论文方面,刘新宇律师强调必须关注国际时事热点,加强对国外法律原文的研读,并就个人的研究领域给出了选题建议。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涉外律师项目特聘实务导师贾圣囡律师的发言主题为“中国学生成为国际法律人应加强的基本技能浅谈”,贾律师曾为21级涉外律师班讲授涉外合同法(双语)课程,下学期将为22级涉外律师班讲授涉外合同法与侵权法(双语课程)。贾律师结合多年的英国留学和教学指导经验以及涉外法律实务工作,分享了培养国际法律人才的三步走,一是要充分了解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二是学会如何适用国际规则,参与国际诉讼和国际仲裁,三是代表中国政府或者企业,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对于涉外律师项目来说,她认为需要加强四个方面的培养:第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比如,学生要学会研读国内外的经典案例和法律报告,写案例评论;第二,要充分了解国际规则,建议添加类似国外法学院的核心课程,如涉外合同法、侵权法、财产法以及法律制度;第三,对法律历史和文化的这些课程学院并没有开设,不懂法律文化,法律历史,即便英文再好都会在实务操作中有障碍,因此,建议开设法律历史和文化的选修课。最后,论文写作离不开对法学方法(legal methodology)的学习,对比指导的中外学生后,她发现国内学生对法学方法的学习很欠缺,建议开设相关课程。

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刘力教授结合国际法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情况和个人参与涉外律师项目授课指导的经历,提出几点看法:一是应当培养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和追求;二是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阅读后反思,审视自身性格特点,通过对话式、启发式课堂增长识智;三是课程设置应当优化,不能涉猎面太宽,课程不宜过多;四是学位论文的双语要求问题有待探讨。

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蕊就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指导内容进行交流。李蕊教授通过“抓兔子”比喻形象指出,硕士生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对本科生的要求是明确知道专业领域的知识就可以,硕士研究生需要教会他抓到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的兔子。因此,必须侧重专业基本能力和思维的培养,结合每一位导师自身的研究方向,对学生给予指导,并和校外导师联合,建立对接机制,真正实现双导师培养。另外,对于非法学和法学课程的设置、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时间分配、中国问题和全球视野关注程度、学位论文的具体考核要求等问题,李老师认为需要进行详细的界定,减轻学生的迷茫和负担。

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于冲认为应当立足专业特长,以问题导向进行内外协同培养。于老师认为,涉外学生的非法本出身具有天然的优势,应当加以重视,结合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打造独一无二的优势。应当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建立内外协同机制,用人单位应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课程讲授上,必须注重对外国案例的学习和国外法学院学生培养方式的借鉴,学生应当了解外国的法律思维和司法体制。

学院私法教研部李琳老师认为,在论文选题上,对于涉外定义应当从“规范目的”出发进行解释,不仅是三国法,很多法律都有涉外因素,比如国内民法中的债务关系法,或者外国法的内容,以及比较法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涉外问题。李琳老师表示,学院培养的是人才而非匠人,不能被动适用法律,需要对法学体系的发展作出推动性贡献。因此,只要学生能够论证其选题就有成为涉外问题的可能,就可以认定其选题符合涉外要求。

2022级涉外律师班班主任乌兰老师对第一学期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汇报和总结,本学期同学们新进入法学学习中,会存在一定迷茫和适应期,且受疫情影响,线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老师沟通交流不多。乌兰老师鼓励学生不要自乱阵脚,多在课下花时间补基础,勤与老师沟通交流,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在充实的学习生活中锻炼和提升自身能力。

自由交流环节,21级、22级涉外律师班学生代表史凤姣、刘雪城同学就听课、论文写作、实践中的经验和困惑与老师们进行深入的交流。

专业学位办主任万青老师回应了老师们关于项目的课程设置、双语论文要求等问题,指出学校正在统筹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统一平台,涵盖校内外师资、课程、实习实践资源等方面。

最后,全体嘉宾线上留影纪念,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文:刘雪城

图:教学科研办公室

编辑:苏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