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动态 > 党建活动 > 正文

【新闻】法律硕士学院2019级党支部联合国庆观影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0-10-12 作者: 点击:

恰逢国与家装了个满怀,中秋国庆双节并至,传统节日与家国情怀的碰撞,为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法律硕士学院19级各党支部联合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爱国主义题材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和《夺冠》,让人不禁笑中带泪。大家感动、感悟之余,纷纷畅谈观影感受。

《夺冠》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得知国外用计算机能够准确计算出每一个运动员的打法和习惯而中国没有这样的条件时,教练果断将球网升高15厘米,加大了扣杀力度,姑娘们咬牙按照男排的标准进行更高强度训练和模拟比赛,姑娘们因训练手掌磨破了皮,手和大腿都是乌青,没日没夜的苦练造就了姑娘们身体和心理双重坚韧的品格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在1981年中国对阵日本的世界杯决赛当中,姑娘们在场上的每一次扣球,每一次拦网,每一次扑救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姑娘们在极为艰难的压力之下赢得了世界杯冠军,中国女排一战成名,这就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启始,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李念如

 

 因为主演是我最喜欢的演员巩俐所以选择去看了《夺冠》,没想到却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惊喜,影片反映出的中国女排精神令我感触极深。这部影片讲的是中国女排崛起的历程,影片以郎平(巩俐饰演)在中国女排中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从郎平那个年代的中国女排运动员的刻苦训练到夺得大阪世界杯冠军再到郎平指导新一代的女排运动员夺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冠军中国女排的艰难历程影片中运动员们艰苦训练的场景不断在我脑海中回响,尽管他们走过低谷、想过放弃,尽管她们伤痕累累,却仍旧在排球场上不遗余力地练习着,目的是为了为了超越自我,给祖国赢得荣誉,让中国在世界女排中有一席之地。女排运动员以生死为祖国赢得了一份又一份荣誉,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自豪。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尽管中国现在已经足够强大,不需要以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来证明自己,但是女排精神,永不过时。

                                         ——曹爽

 

 许久不看电影的我看得感动不已、热泪盈眶;当片尾字幕闪现还意犹未尽感动我的是影片中充分展现的生命对生命的撼动,以及每一代教练和运动员的使命感与团结拼搏的精神传承。一个教练,不仅仅能激发出运动员的潜质,更能让她做快乐的自己,懂得去释放,懂得去调整;这背后唯有博大的胸怀和无限的热爱才能顶着重重困难向前再向前……一部《夺冠》,给我的感受是散发出许多个点:精神传承、教育理念、团队协作、用人识人、有效沟通、学习与创新等等,这一切都建立在视角的宽度与敏锐的洞察力之上,以及对一件事物持续而专注的热爱但并不局限于其中。影片中更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郎平和陈忠和的惺惺相惜:两个人的刚柔并济、强强联手,使女排队员更快速高效地进入到全力以赴的训练状态。相同的目标,相同的使命感,铸就了一段高情商的合作典范。

                                          ——吴钦

 

记得小时候,父亲就一直给我讲,他们那代人就是伴随着中国女排精神长大的,对于那时候的中国女排可以说是相当崇拜。可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成长环境的差异,我们这一辈人很难体会到中国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在这次党支部组织之前,就看过《夺冠》。通过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女排精神。对于女排队员来说,她们从来都是一整个团队,而且一旦瞄准目标以后,不论成败,都竭尽全力,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放弃。对于当过兵的我来说,这种精神不就是我在部队时一直奉行的信条吗?离开部队虽然已经有两年了,但让我永远难忘的,就是在部队养成的铁一般的纪律、难以割舍的战友情,以及那句成为我座右铭的连训:“干则第一,夺则披冠”,所以“女排精神”,听起来似乎很“鸡汤”,但却实实在在让我感动,让我感同身受,让我泪流满面。

                                       ——杨辰旭

 陈可辛一直是我很欣赏的导演,自从早期的《甜蜜蜜》到如今的《夺冠》,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保持高水准。“时空”一贯是其作品的重要主题,《夺冠》亦然。但不同于《中国合伙人》中三人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起伏,《夺冠》多了些时间沉淀下的平静与纯粹。导演刻意隐去了除郎平外1980年老一代女排的姓名,即便到最后的葬礼亦如此。我想,陈导之所以如此处理,正是为了凸显那个时代的集体意识与岁月沧桑。但到了21世纪,每个选手名字都反复提及,但郎平却从有名的年轻一代上看到了过去无名的队友,因为她们都是“中国女排”,隐去了姓名,留下了精神。

                                       ——陆旋舟

 

 看完《夺冠》后有很多印象很深的片段,其中一个是郎平率美国队战胜中国队之后失去了辞去了美国女排教练的职位,最后回国任职的场景。一开始在影院里的基调总让我以为是郎平的爱国情怀,当然影片侧面也有这方面的烘托,但看完后我更认为是郎平希望在下一代中国女排中,找回自己当年的影子,同时也希望见证这一代中国女排经历与自己作为运动员时候一样的激动和体会到打排球的意义。与其说这是一部女排的爱国主题电影,我更认为这是在用女排的视角见证郎平作为一个中国运动员和教练成长的一生。

                                      ——张艺凡

 

  作为2016年中国女排夺冠的见证人,我在电视转播中看到了这振奋人心的一幕。当时的我只知道赛场上比分你追我赶,中国女排获胜不易,却并不知道女排队员们在赢得奥运冠军过程中的艰辛。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影片中郎平不止一次地问女排队员,“为了什么打排球?”,队员们的回答各有不同,甚至有队员不堪忍受训练的艰苦而中途退出。的确,没有终极价值的支撑,一切努力就像空中危楼,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崩塌。只有拥有了最坚定的信念,才能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前进,就像影片中所说“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一直努力去赢”。这种支撑队员们永不放弃的信念,就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将对祖国的热爱注入到无休无止、枯燥的训练中,作为与女排姑娘们同龄的高校大学生,我们为女排精神感动、为女排队员们的拼搏劲头感到振奋,即使不能代表国家站上世界比赛的现场,也应当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祖国的热爱。不仅做到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更应该努力让祖国为我们而骄傲。

                                       ——李艺涵

 

 

 电影通过几个故事反映出祖国的强大和一众平凡人的家国情怀。令我感触颇深的《最后一课》中,我看到了一名老教师在垂暮之年未享天伦之乐,而是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为孩子们上课。一个脑梗塞的人,最后的记忆是他的最后一课——1992年,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破旧乡村里上的最后一课。最后的长镜头中,他沿着自己记忆中那条偏僻的小道走啊走,拿着颜料的自己和现在走在灯火通明的繁华路上的自己不断交错。后来他越走越远,一栋建筑吸引了他,那里灯火通明,美丽的灯光与自己记忆中那个哭鼻子小孩儿的画再度重合,原来真的是他,那个用笔勾勒出学校样子的小男孩回来了…于电影而言,老教师的家乡,也许就是他梦的起点,也就是他支教的地方。而对于中国来说,老教授就是中国千千万万教师的缩影,他们值得被人称颂、被人钦佩。贫瘠的乡村里,他们为孩子们带去知识,让他们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方破旧的小讲台,是千千万万梦的起点,无数中国梦由此起航,历经风帆,驶向更远的前方。“走出去,一定改变这里。”这是上一代人们的追求。于个人,于家乡,于祖国,如今,我们需要走的更远。

                                     ——1班同学

 

 《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汇聚了五个短片的喜剧电影。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属《最后一课》一节。范老师心系祖国、心系农村发展,用自己的青春无私浇灌望溪村—这片教育资源极其贫乏的土地。年迈的他即使患阿尔茨海默病,往日的记忆逐渐散失,却仍然执着地惦念着92年在千岛湖望溪村教书的点滴时光。回想起来,我身边也有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去贫困地区支教的例子,有的是数周、数月的短期支教,有的一呆就是数年在我看来,将我们所见所想所学所悟传递给渴求知识的孩子们,固然是支教的一大意义所在;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作为知识分子,支教是我们切身回馈祖国、为乡村发展献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也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上,在大城市受到良好高等教育的学生毅然选择回到小小贫困县城教书育人,以不同的方式挑起了祖国未来发展的大梁,不得不感叹他们是胸怀大局,心系祖国的有为青年。令我由衷敬佩。

                                          ——罗茵

 

 作为《我和我的祖国》姐妹篇的《我和我的家乡》,它借助五个不同地区的家乡故事:《北京好人》镜头再次对准了在北京的张北京为帮助漂泊北京的异乡表舅,利用自己的医保卡“欺骗”医院给其住院治病,在"求生"的道路上,阴差阳错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天上掉下个UFO》讲述了中秋之夜,距离中国天眼只有十五公里的贵州黔南苗寨阿福村为发展特色旅游,利用天眼资源,制造神秘UFO掉落本村的“骗局”,爆炸性新闻惊动了《再进科学》节目组的记者;《最后一课》中望溪村的全村人,为了感恩乡村教师,各显神通、想方设法还原了在乡村支教十年并且年迈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移居国外的范教师,在自己牵挂期盼的学校上完“最后一课",更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人民教师的坚守、伟大与深情;《回乡之路》演译了“沙地苹果"创始人乔树林,为家乡的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能推销“沙地苹果”,遭遇电商闫飞燕校友的嫌弃,两人因回母校参加校庆而被迫共同踏上回乡之路,一路波拆不断,摩擦不停的情景;《神笔马亮》中的画家马亮出生在山村,本有出国深造的机会,但感慨“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做点事情,偷偷背着妻子下乡担任“第一书记”,帮助村民扶贫发展……。五个故事分别以祖国大好河山的东、南、西、北、中为背景,风格迥异、喜中带泣地反映了家乡美好生活、投身家国建设的恢弘主题。故事中的每个主角,不管来自五湖四海,都是家乡的建设者,心中都装着相同的情感,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用不同的方式建设着自己的家乡。影片中众多知名演员以超强的喜极而泣笑的艺术感染力,向观众彰显了""永远是深植中国人基因中最割舍不掉的情结,秉承对家乡眷恋的炽热情感,无论你在何方,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永远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

                                       ——尹薪程

 

   这部电影是由五个故事串起来的。第一个故事是讲北京基层老百姓看病用医保的问题,两人互换身份最后发现其实国家政策让农村的一样可以用医保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第二个故事围绕“乡村出了个UFO”的灵异事件,讲贵州多山的地形解决物流的问题,让一个靠“UFO谎言”出名的村子成为了科技村。 三是讲关于贫困地区教育的问题,一个老教授摔倒了犯了老年痴呆,只记得年轻时候支教时候贫困但渴望学习的孩子们。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成才,为了老教授恢复记忆努力复刻当年的场景。四是讲关于西区沙漠地区环境艰苦和孩子们返乡建设的问题;五是讲关于发展贫困乡村,脱贫攻坚的问题。一个摄影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回到了家乡当了第一书记,将家乡建设得有声有色。电影主要是呼应2020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主要反映了医疗、乡村振兴、教育,生态环境治理、脱贫攻坚的现实问题。这五个方面的事情要解决好真的非常不容易,每件事情都有它的艰难之处,但通过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调控,以及全国人民的努力,这五个方面成绩斐然,中国目前的成绩,我觉得很大的功劳是党的领导和党员干部的付出。最让我感动的是第四个故事。邓超扮演的角色,满嘴大话,却用了他所有的青春来改造家乡,治沙还林,他赚到过钱,却将所有的收入用来改造家乡,正如剧中娃娃所说“人人都觉得他是个骗子,但是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正是有无数的党员干部和默默无闻却无比高尚的英雄人物,我们祖国才能一步步地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目标。

                                     ——5班同学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回想起年初,在祖国危难时刻,我们的国和家被一群英雄的平凡人物保护着。他们有的是社区检疫的志愿者,有的是毅然奔赴战场的医生,还有的是不分昼夜抢时间的工人,正是一个个小人物在平凡岗位上的贡献托举起了我们的国家。而这一点,在看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时,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故事《最后一课》里,范伟饰演的支教老师范老师,承包了本片最多的泪点。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停留在几十年前,他在一所乡村学校支教,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情形。那时的村里是泥泞不堪的小路,教师的屋顶还漏雨,一边上课,一边还有鸡鸭在周围闲逛。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乡村学校,他待了整整10年。那是他记忆中,最浓墨重彩的10年,以至于,最后即使失忆了,这一段记忆,他仍旧清晰如昨。记忆中泥泞的小路,如今平坦而整洁;破旧不堪的校舍,变得光洁而明净。而他内心那错乱的记忆,重新清晰起来。几十年过去了,而当年的学生们,如他所愿,将家乡建设得更好了。一个人,要有多坚定的信念,多伟大的人格,才甘于在贫瘠荒凉的山村扎根多年,只为了一群孩子们的未来。我由衷地佩服他们,在我们国家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给那些生活在贫困的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无数胸怀中国梦,心系家国的中华儿女勇敢肩负复兴重担,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和奉献,正是他们,才有了民族的希望;也正是他们,才有了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未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胸怀理想,勇敢逐梦,将个人和家国相连,建设祖国和家乡更加美好的明天!

                                       ——闫梦蕾

 

 

此次观影活动使同学们都受益匪浅,不仅有小人物大情怀,还有浓浓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需要我们每个人建小家、为大家、报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